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谭良啸 ‖ 诸葛亮与刘备的三次交谈解读

 

 诸葛亮与刘备的三次交谈解读 

谭良啸 

(《看历史·三国文化》2025·1期刊出)

 

a395e5b094fe296e14ec11dd1effb475_1736943130a094d6

作者  谭良啸

研究员,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先后曾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成都永陵博物馆馆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诸葛亮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会顾问,北京唐藤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推进中心顾问。


   摘要:诸葛亮与刘备相处十六年(207——223),二人有过多次倾心交谈。本文辑录《三国志》和裴注中的诸葛亮与刘备的三次交谈,即初见刘备时的谈话,在刘备称帝前的劝言,刘备托孤时的承诺等加以解读,让人们看到诸葛亮对局势的洞察、对争霸英雄的认识;看到他对士人追名逐利的理解、为人处世的宽容;看到他怀德感恩、谨守承诺的品质。而这三次谈话后世的《诸葛亮集》没有收入或没完全辑录的,令人遗憾。本文特辑出加以解读,以补充、完善对诸葛亮的认识。

  关键词:诸葛亮与刘备 交话 完善认识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二人推心置腹进行了一番交谈,此后十六年(207——223)中,他俩常常促膝谈心。这些交谈,有的全文载入《三国志》,如《隆中对》;有的只载入谈话的结论,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有的则只是提及,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后世编辑出版的《诸葛亮集》都存在没有全部辑录诸葛亮言谈的遗憾。如明代诸葛羲、诸葛倬辑的《诸葛孔明全集》,清代张澍编辑的《诸葛武侯文集》,中华书局近年出版的《诸葛亮集》,以及当今一些学者的《诸葛亮文译注》等等,均如此。因此,《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中遗留有诸葛亮的言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被忽略的这一部分诸葛亮的言谈也是他思想、德行、智慧的体现。现以中华书局2012年编辑出版的《诸葛亮集》(下简称《亮集》中华本)为标准本,辑录没有收入的或没有完全收入的诸葛亮与刘备的三次交谈加以解读,补充、完善对诸葛亮的认识。 

 

一、  与刘备的第一次交谈

   诸葛亮与刘备的这一次交谈,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1]


   这次交谈是刘备屯驻在荆州樊城时。当时曹操已平定北方,诸葛亮推断荆州接下来会受到攻击,而刘表性格迟缓,不通晓军事。于是他去见刘备,刘备以前不相识他,又看他年轻,就以一般的儒生文人相待。那是一次聚会,在坐谈结束众宾客都走后,诸葛亮独自留下,刘备也没问他想说什么。刘备喜好用羽毛编结饰品,当时刚好有人送来髦牛尾,于是就顺手编结起来。诸葛亮见此便说道:“将军您应当重振远大志向,难道只是结毦而已?”这话让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个非常之人,就丢掉编结的饰品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聊以忘忧而已。”诸葛亮说:“将军您估量,刘镇南(刘表)比曹公强吗?”刘备说:“不及。”又问:“将军您自己呢?”他说:“也不如。”诸葛亮说:“既然都不及,而将军您的兵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正为此发愁,当如何办呢?”诸葛亮说:“如今荆州并非人口少,而是登记户籍的人不多,平时按户籍征收赋税,调派徭役、兵役,因此产生不公平而引发民众不满。可以告诉镇南将军,下令荆州境内凡是没有入籍的人家,都必须去如实著籍。这样可以凭借录入户籍的人来增加自己的兵众。”刘备依从诸葛亮的计策,因此势力增强。《九州春秋》的记载也是这样说的。

   解读:刘备从建安五年(220)被曹操打败逃到荆州刘表处,至建安十二年(207),寄人篱下达七八年之久。他虽然胸怀大志,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一次刘备在刘表的宴席上起身去入厕时,猛然见自己大腿内侧长出厚厚的赘肉,心生感慨而流下眼泪。回到宴席座位上,刘表看到他脸上的泪痕觉得奇怪,就问。刘备回答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2]生活舒适,虚度光阴,功业不建,令刘备苦闷,悲哀。

   诸葛亮寓居隆中期间,“自比于管乐”,心存建功立业、安邦定国之大志,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天下时局。建安年间,曹操破袁绍军,陆续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北征乌桓获胜,袁熙、袁尚奔辽东又被公孙康斩首献上,在建安十二年时他将整个北方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很明显,曹操将南下征讨,目标即剑指荆州。荆州牧刘表是一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的人,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诸葛亮早已了解到刘备作为汉室后裔,是一个有抱负而不甘沉沦的人。所以在聚会结束后他留下来,准备单独向刘备谈一谈自己对时局的想法和提出建议,却见刘备手自结毦,如此闲散,甚是不解。对强敌的即将到来,诸葛亮要刘备振作起来,预作应对。

   如何应对?诸葛亮善于洞察,不仅看到天下局势的发展,也看到荆州存在的弊病。汉末天下大乱之际,荆州少战事,中原很多士人、百姓纷纷避难而来。这些逃难来的百姓很少著籍,多数依附于豪门大户,成为“游户”,逃避了官府的“发调”。而那些著籍者却常常被征税抽丁,如此不公自然产生不满。于是诸葛亮提出“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的建议,以增加官府管控的人口,增加“发调”的税收和兵众。要刘备也借此机会增加兵众。史学家王仲荦先生指出:“(刘备)利用荆州搜刮‘游户’之际,招募丁勇,补充自己的军队;军队人数有了一定的充实。”[3]

   关于这一次谈话,系裴松之引自《魏略》,而《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撰的史书。鱼豢在正史中无传,生平无从详知。他的著作《魏略》对汉末三国历史有比较翔实的记述,例如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就被注引了四条。对此次谈话,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撰的《九州春秋》也有同样的记载。司马彪(?―306年)所撰的《九州春秋》记述汉末三国军阀割据的乱世史事,也抄录了《魏略》这一记载。所以裴松之注引了此次谈话,不过提出疑问。他说,既然《出师表》说是刘备“三顾”又何来的“亮先诣备”,对于这种矛盾的说法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不解。然而他没有否定这次谈话。

   对于这次诸葛亮与刘备的谈话不仅裴松之没有否定,后世如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典》也认可予以载录。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对立国史家的史书绝不会去编造一件夸赞对手的事,而且记述详细;因为鱼豢、司马彪生活的时代与诸葛亮相去不远,应该听闻其事;而且二人都是严谨的文人,不会胡编乱造。只是《通典》、以及清代张澍本《文集》和中华本《亮集》都只辑录了此次对话的结论,仅录用诸葛亮“录以益众”这段话,并归入《军令》[4]。现今不少学者已指出此话不能作为军令,如有的将其改名为《论游户自实》[5],有的改为《与左将军言益众策》[6]。然而这明明是两人的对话,只取其中诸葛亮判断局势的提议,不交代前因后果,仍然不妥。这次谈话虽然得到认可,不过也的确令人困惑,到底是发生在三顾茅庐之前或者是之后,学术界一种观点认为是鱼豢、司马彪身处中原,得到的信息有误差,从此谈话应该发生在三顾之后。由于两种史书记载的混淆,对此学者仍有争议,至今无解。

   这次对话之所以得到认可,还因为具有史实基础,基于当时刘备寄寓荆州的状态和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刘备在襄樊呆了七八年,无所作为,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天下英雄”来说,的确深感郁闷,愁苦。他年幼时与母“贩履织席”为生,养成随手编结的习惯。那天在聚会的宾客走后,刚好有人送来髦牛尾,无聊、苦闷的刘备就顺手编结起饰品来,聊解忧愁。这也不足为怪。

   陈寿评论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对他治国理民的行政才干充分肯定,这一建策正好是一佐证。而《三国演义》为将诸葛亮塑造成第一流的军事家,在第三十九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张冠李戴,把刘备“火烧新野”之战绩移植到诸葛亮身上,说这是他初出茅庐的第一个建策和功绩,大误[7]。史实是,提出“令游户皆使自实”的此次谈话,才是诸葛亮人生的第一建策。

 

  二、在刘备称帝前的劝言

   刘备固辞称帝,诸葛亮去劝导,这次谈话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8]


   这次谈话在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即将称帝前夕。在群臣纷纷劝刘备称帝时,他始终没有同意。于是诸葛亮劝说道:“从前吴汉、耿弇等人开初劝世祖(刘秀)即帝位时,世祖推辞谦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仰慕企盼,希望新帝登基后能得到富贵。如果不听从他们的建议,士大夫们就会各自归去另寻求新主子,没有必要再跟从您了。'世祖感到耿纯的话深刻至诚,于是就同意了。如今曹丕篡夺汉帝之位,天下无主,大王是刘氏苗族,绍世兴起,如今即帝位,乃是很恰当的。士大夫追随大王长久辛勤吃苦,其目的也是希望建尺寸之功后,如耿纯所说的那样得到富贵。”於是刘备同意即位称帝。

   解读: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曹丕逼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建魏,至此汉亡。蜀汉则听到传言说汉献帝被害。于是在次年,刘备的臣僚纷纷上奏,劝他“应天顺民”称帝。刘备援引故例,自谦而固辞不许。于是诸葛亮出面劝说,刘备依然是再三推辞,坚决不允。他俩的对话史书没有表述,只记录了诸葛亮的劝说辞。他先列举东汉建国之初,吴汉、耿弇、耿纯等功绩卓著的大将劝刘秀称帝的前例,特别引用了耿纯的劝说词。耿纯劝刘秀应该称帝时说:“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耿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9]。耿纯的劝说词直白而击中要害,说明称帝符合士大夫的愿望,利于稳定人心。在引用耿纯的劝说词之后,诸葛亮进一步指出,刘备是汉室后裔,承继汉统称帝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这番话援引古例,于礼于情于事业都极具说服力,尤其是“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这样一针见血指出严重后果的话,给刘备极大的触动。

   诸葛亮的话没有耿纯说得那样直白、犀利,要委婉得多。“喁喁”一词本指鱼群游在水面时张着口不停翕动的样子,他以此来形容众英雄对富贵的渴求、期待状态,十分形象生动。对诸葛亮的话,刘备自然明白其深意,便听从规劝即位称帝。史称,刘备“大赦,改元。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也就是说,追随刘备的各色人等有的封侯有的升官,大家都如愿以赏了。

   诸葛亮说出“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这样的话,当然不是他出山的初衷和追随刘备的本意。三顾茅庐时二人在隆中对话,一个说“欲信大义于天下”,一个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俩是因为“兴复汉室”的目标走到一起的。事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重申自己的志向和职责时强调:“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所以他追随刘备完全不是希冀于功名、利禄、富贵。

   诸葛亮说“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这样的话,当然也与很多人追随刘备的本意不符。如关羽曾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10]。赵云离开刘备时说“终不背德也”[11]。他们不辞辛劳、出生入死追随刘备都是胸怀恩义、仁德,而不是希图功名、利禄、富贵。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说出“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这样的话呢?史书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这几百苦劝刘备称帝的人来源不同,成分复杂;有的是一开始就随同刘备起事的,有的是在荆州时才追随刘备的,有的是益州旧部主动或者被迫归降的。他们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希望追随刘备以获得功名、利禄、富贵的。诸葛亮善于观察,他看到刘备迟迟不称帝将引发的问题,甚至听到他们中有人在私下抱怨。可惜史书对此没有记录,只能从他们以后的表现看到这些人对功名利禄名的追求。如法正,他是因为没有受到益州牧刘璋重用,“志意不得”而主动投靠刘备,当然希望因此获得显位[12]。如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对自己名位不如他人而“常怀怏怏”,心怀不满[13]。如李严,率众降刘备后官至将军、尚书令,已经处于显位却“情在于荣利”,曾“劝(诸葛)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自己也趁机进爵封王[14]。有这样一批追随刘备却意在功名利禄富贵的人,能不照顾他们的利益、适当满足他们的需求吗?诸葛亮看到问题之所在,及时规劝,刘备自然不再固执了。

   陈寿编辑《诸葛亮集》时称:“(诸葛)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可惜,该书遗失不存,不知他的《诸葛亮集》收录这一次谈话没有。诸葛羲、诸葛倬辑的《诸葛孔明全集》、张澍本《文集》和中华本《亮集》都没有辑录。探究其原因,应该是诸葛亮的这番谈话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把追随刘备创业众英雄的目的说成是希图功名,追逐利禄、富贵。这番话实在是有损于诸葛亮贤相廉洁的光辉形象,所以不能录入《诸葛亮文集》。这番话也并不真正代表诸葛亮的思想,只是一种劝说祠,他们就认为没有必要录入。《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入这番话,是因为它直击刘备肺腑,打开他的心结而同意称帝,并照顾方方面面人士的利益,以共同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这番话也应该载入《诸葛亮集》,因为它让我们看到诸葛亮对人心的透视,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理解,对羣僚中目的不同士人的包容;让我们看到诸葛亮的胸怀和格局。

 

  三、刘备托孤时的承诺

   刘备托孤时与诸葛亮有一番交谈,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15]


   这次谈话在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重,从成都召诸葛亮来,属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必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大业。若嗣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成才,您可以自己选取处置办法。”诸葛亮流着泪回答说:“为臣岂敢不竭尽作为一个辅佐大臣之力,报效忠贞之节操,一直至死!”刘备又下达诏书,训示后主说:“你与丞相今后相处,要把他当做父亲对待。”

   解读:这次对话,刘备虽然只说了几句,而这短短的几句话含义却十分丰富。首先,托付国事。在肯定诸葛亮才能超群、强于曹丕十倍后,相信他定能安定国家,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然后,托付幼子。他说:如果嗣子扶不起,可以自己选取处置办法,给予诸葛亮废立君主的权利。最后,遗诏太子要他视诸葛亮为父亲;强调刘禅与诸葛亮不只是君臣而更如父子,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处好关系。

   刘备这短短几句话,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才干和人品,了解他复汉安国的心志,并表达了绝对的信任:将蜀汉国政、兴复汉室的大业,以及自己的子孙家室都托付给了诸葛亮。朱大渭和梁满仓先生指出:“(刘备)用自己生命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去感受诸葛亮的才华,感受诸葛亮的智慧,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感受他与诸葛亮情同鱼水的君臣关系。……刘备这番话,表明了自己的真诚,同时也表明了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16]

   这番对话,诚如朱、梁二君所说,是从三顾(207)到托孤(223)的长达十六七年时间里,君臣经历相识、相知、到相互完全信任的结果。

   仔细研读《三国志》可以看到,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思路尚未完全合拍,观点尚未完全一致。例如,曹操率兵突袭荆州时,“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而是“过辞(刘)表墓,遂涕泣而去”[17]。因为“攻琮”献策有一个应该不应该、可能不可能的问题。刘备认为此时如此对待刘表不应该,而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及荆州内部强大的亲曹势力,即使能袭取襄阳也不可能牢固地占有。刘备对局势的判断十分清醒,所以予以否定。又如,当阳败北后何去何从时,刘备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18],并没有显示出要求助于孙权的意思。诸葛亮则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为什么刘备没有提出联吴呢?因为一代枭雄的刘备拉不下脸面去主动求人;而结合又是双方都有需求的事,他在观望和等待。当鲁肃奉孙权之“命与(刘)备相结”时,蜀吴联合之事便成为了可能。刘备才同意诸葛亮的提议派他使吴。这说明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结好孙权”方略刘备虽然口头称“善”,但作为一代枭雄的他要真正从心底对之的完全认同、接纳,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仔细研读《三国志》,可以看到刘备对诸葛亮才能、忠诚的了解、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诸葛亮参加刘备集团后,刘备亲自指挥的三次重大征战(入益州、征汉中、伐吴)都没有要他参与。征战掠地,是汉末三国诸侯最重要的大事,诸葛亮是一介书生,奇谋和将略非其所长。他自己对此是有所认识的,如他“每奇(法)正智术”。这说明刘备对他才干的长短优劣也是有所认识了解的。所以,他第一次任职是在赤壁大战后为军师中郎将,驻临烝,职责是“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第二次任职是刘备攻下成都,“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19]。第三次是刘备即位,才“策亮为丞相”。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都属于杂号官职,品秩不高,而诸葛亮在十几年里没有计较职位的高低,没有任何怨言,而是勤勤恳恳圆满完成所交办的“足食足兵”的事务。十几年后,诸葛亮以自己的忠贞、才智和勤勉,赢得了刘备完全的认可、信任,最后任诸葛亮为丞相,是对他理民治国才能的充分肯定。这种状况,应该是君臣二人相互了解的过程,只有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信任,才不会生隔阂、生猜疑。这种二人相互赏识形成的信任,这种经历了曲折达到的相互信任,更显得珍贵、坚实。这是白帝城托孤对话的坚实基础。

   关于这次对话的意义,一般都重视刘备的托孤,而对诸葛亮接受托付时为什么流泪回答,他的心情如何,对他后半生的意义如何等问题,均缺乏分解析。

   诸葛亮听刘备这番话后为什么会流泪作答?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志》及裴注中记载他哭泣的次数仅六次[20]。诸葛亮是一个不轻易哭泣流泪的人。白帝城对话时他43岁,已进入“不惑”之年;而且身为丞相,沉稳老练,为什么刘备的话会让他涕泣泪流呢?历来对之认真分析研究的人不多。的确,二人君臣际遇之后经过长期磨合,此时诸葛亮的忠心和才德已经得到刘备完全认可,关系达到肝胆相照的程度。而刘备的这番话给予诸葛亮最大限度的信任和最大的权力,这无疑是古代士人得到的最高荣宠和信任,也是古代士人入世为官达到的最高境界。诸葛亮深受感动,情感的闸门被重重撞击。情到深处泪自流。他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诸葛亮此时的哭泣,是心灵的颤动,是君主无限信任激起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迸发。

   诸葛亮听刘备这番话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这次对话,很明显意味着二人关系的终结,诸葛亮此时的心情悲伤、复杂而凝重。在隆中寓居十年,他最终选择出山追随刘备,是对刘备理想和顽强奋斗精神的认同、赞赏。十六七年(207——223)来,二人秉持“兴复汉室”的奋斗目标,刘备称他俩的关系如同“鱼水”,诸葛亮则认为两人既君臣又知己。如今,刘备即将撒手人寰而去,诸葛亮深感伤悲、孤寂。他明白,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危急存亡之时,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番话、这托嘱,让自己深感责任之重大,今后国运前途将是何等的艰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竭智尽忠,以自己的生命去奋力完成共同的目标。于是面对病重垂危的刘备,他流着泪作出了“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承诺。史称,从此蜀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主政治国,兢兢业业,自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在《后出师表》中也说:“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他南征“七擒孟获”,北伐“五攻曹魏”,努力践行自己对刘备的承诺。在五十四岁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前线五丈原军中。在自己的后半生,诸葛亮鞠躬尽瘁,做到了“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承诺。

   刘备这番托嘱的话对诸葛亮后半生有怎样的意义呢?意义在于给予了诸葛亮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阔舞台,开辟了他施政治国的新篇章。刘备在托孤时叮嘱儿子刘禅“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21]。诸葛亮是听到这遗诏的,无异于把他视为周朝尊称为尚父的姜尚,诸葛亮的地位在蜀汉朝野得到凸显和无比的尊敬。所以《三国演义》中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对于刘备给与的这分荣宠和信任,诸葛亮心中除了充满感恩,还激起实现“管、乐”之志的澎湃激情。史称,他受托辅政后,“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彊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陈寿在《诸葛亮传》末评论时,首先肯定他为相治国后充分施展才干、作为,才取得的政绩。第一句话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最后评论他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22],赞誉他为一代名相。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称赞说,诸葛亮尽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因之,……他所治理的汉国,在三国中是最有条理的”[23]。接受托孤后的施政治国,使诸葛亮创建的业绩标榜史册,流芳后世。

   因此,白帝城这次对话的意义,不仅仅是刘备的托孤,还在于诸葛亮的承诺,还在于他用生命对承诺的践行。所以陈寿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24]。一个心神无贰的嘱托,一个用生命对承诺的践行,成为了一段君明臣良的典范。

   关于这一次对话,张澍本《文集》和中华本《亮集》都没有辑录。可能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清楚明白,没有必要再重复的原因吧。 

   诸葛亮与刘备的这三次对话,一次是让人看到刘备在荆州的无奈、愁苦,看到年轻的诸葛亮对时局的洞察,对刘表个性及荆州弊病的了解,提出“令游户自实”的建策。一次是看到刘备即位前的犹豫,看到诸葛亮对他心态的洞察,对劝进僚属众人心理的了解,直率规劝刘备即位满足羣僚的期望,以稳定人心。一次是看到刘备托孤时的虔诚、坦然,看到诸葛亮因而感佩、动情、落泪,毅然接受托付,然后效死以践行。

   这三次对话,让人们看到诸葛亮年轻时就对世势具备的洞悉能力,看到他对一些将吏士人追逐名利的理解和为人处世的宽容,看到他对刘备真诚托孤的感动和谨守承诺的品德。后世的《诸葛亮集》没有辑录或不完整辑录这三次对话,的确十分可惜。

 

主要参考文献

诸葛亮集 【三国】诸葛亮著,段熙仲、闻旭初编校。中华书局,2012年。

三国志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

 

注 释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59年,第913页。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卷三十二注引《九州春秋》,中华书局,1959年,第876页。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页。

4【三国】诸葛亮著,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2012年,第37页。

5梁玉文、李兆成等:《诸葛亮文译注》,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6页。

6李伯勋:《诸葛亮集笺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7]【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卷三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第346页。

[8]【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916页。

[9]【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光武帝纪》卷一,中华书局,1965年,第21页。

[10]【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关羽传》卷三十六 ,中华书局,1959年,第940页。

[1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赵云传》卷三十六 ,中华书局,1959年,第949页。

[1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法正传》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957页。

[13]【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廖立传》卷四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997页。

[1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李严传》卷四十注引,中华书局,1959年,第997页。

[15]【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918页。

[16] 朱大渭 梁满仓:《武侯春秋·梦断夷陵》第六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385页。

[17]【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卷三十二,及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 页。

[18]【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卷三十二注引《江表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 页。

[19]【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916 页。

[20] 谭良啸:《诸葛亮为相后的六次“涕泣”解析》,《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备传》卷三十二注引,中华书局,1959年,第891页。  

[2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934、930页。

[23]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05页。

[2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备传》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892页。


  资料来源:谭良啸提供

  收录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上一篇:谭良啸 ‖ 试论“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