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谭良啸 ‖ 孙权女儿鲁班的种种劣迹解析


孙权女儿鲁班的种种劣迹解析

谭良啸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2014·11·17发《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谭良啸

作者  谭良啸


研究员,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先后曾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成都永陵博物馆馆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诸葛亮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会顾问,北京唐藤中日三国文化交流与旅游推进中心顾问。

 

摘要:孙权与步夫人的长女名鲁班,是三国时期一个劣迹斑斑的女人。她诬陷太子及其母亲,相继害死他们;参与立嗣之争,加害弟弟妹妹;痴迷权势,乱伦通奸;参与政变,祸害丈夫家族。就其原因,她品性恶劣,不安分守己,权势欲强,两度守寡造成心理扭曲;加上孙权无原则的宠爱和晚年的昏聩。鲁班最终逐出京城,下场凄凉;她的一生也折射出孙吴后期政局的昏暗、混乱。

关键词:孙鲁班  劣迹  解析

 

孙权与步夫人的长女,鲁班,字大虎,成年后先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后来嫁给了全琮,史称全公主或全主。她活跃于孙权立嗣、立后及孙亮继位执政的始终;其间她拨弄是非,诬陷弟妹,劣迹斑斑。这是一个品质恶劣、心理扭曲的女人,在《三国志·吴书》中随处可见她的种种劣迹。

 

一、在立后中诬陷太子及其母亲

孙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在立后问题上不断选择。孙权的妻妾,留下姓氏的有十位。他起初最中意侧室步氏,而徐氏是正室,所以“群臣议在徐氏”,孙权就拖延不立后。步夫人死后,孙权又选中侧室袁夫人,而袁夫人坚持不愿为后。于是孙权打算立太子的母亲王夫人,而王夫人被鲁班的谗言所害,没有被立后而忧郁死去。直到太元元年(251),70岁的孙权才立“性险妒容媚”的潘氏为后。纵观孙吴立后的整个过程,拖延了二十多年,鲁班作为一个拨弄是非的破坏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诬陷王夫人,使她冤死

  王夫人因儿子被立为太子,理应立为皇后,而鲁班则加以阻止。《三国志·孙权王夫人传》曰:

夫人以选入宫,黄武中得幸,生和,宠次步氏。步氏薨后,和立为太子,权将立夫人为后,而全公主素憎夫人,稍稍谗毁。及权寝嫉,言有喜色,由是权深责怒,以忧死[1]

王夫人被选入宫,生下孙和,受宠仅次于步夫人。在孙和立为太子后,孙权欲立她为皇后。鲁班恨憎王夫人,原因不明,可能因为自己母亲没能成为皇后而产生的怨恨。她就不断地诬陷、诋毁将要被立为皇后的王夫人。在孙权生病卧床时,她说王夫人见陛下卧床生病,面有喜悦之色,以为自己的儿子要继位了。孙权由是发怒对王夫人痛加斥责,王夫人因此忧郁恐惧而死。

(二)诬陷太子,使其失宠

鲁班在诬陷王夫人的同时,也没有放过她的儿子太子孙和。她派人盯梢,打小报告,在王夫人被诬陷忧郁而死后,太子也逐渐失宠。《三国志·孙和传》曰:

王夫人与全公主有隙。权尝寝嫉,和祠祭于庙,和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和过所居。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将妃家计议;又言王夫人见上寝嫉,有喜色。权由是发怒,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惧于废黜[2]

孙和见父亲卧病,就前往神庙祭祀祈求保佑。他妃子的叔父张休住在庙的附近,邀请他到家坐一坐。鲁班派人悄悄跟踪,看到他的行踪后胡乱猜测,向孙权报告说太子不在神庙中,专门去到妃子娘家计谋商议什么事情。于是孙和受到的宠爱减弱,他害怕自己会被废黜。

鲁班派人盯梢,然后诬陷王夫人和太子孙和,使一个忧郁而死,一个失去孙权宠幸。

 

二、在“二宫争构”中加害弟弟妹妹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后先以长子孙登被为皇太子。孙登于赤乌五年(242)病死后,因第二子早逝,按顺序第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不久孙权立第四子孙霸为鲁王,并且对太子、鲁王的爱宠等同,于是引发继承人的“二宫争构”,造成朝臣纷纷站队而分裂。鲁班积极介入“二宫争构”,想让孙权废黜太子孙和,改立鲁王。

(一)勾结权臣,加害太子夫妻

“二宫争构”的结果,太子被废黜,鲁王被赐死,年幼的第七子孙亮立为太子。不过,孙权在死前又悔悟,封孙和为南阳王。而鲁班则不放过孙和,她勾结辅政的权臣孙峻将孙和削爵流放,并在途中将他们夫妻害死。《三国志·孙和何姬传》曰:

孙亮即位,孙峻辅政。峻素媚事全主,全主与和母有隙,遂劝峻徙和居新都,遣使赐死,嫡妃张氏亦自杀。

年幼的孙亮即位为帝,作为辅政的孙峻素来献媚讨好全公主鲁班,而鲁班因与孙和的母亲有矛盾,就劝孙峻将孙和削爵并流放,并在途中派遣使者去赐孙和死,孙和的嫡妃张氏也跟随自杀了。孙和是她同父弟弟,鲁班丝毫不念手足之情,竟然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

  (二)迫害胞妹,诬陷其子

鲁班的胞妹鲁育,是孙权与步夫人的小女儿;她前夫是朱据,后来嫁给了刘篡,称朱公主。在“二宫争构”中,她没有依从姐姐鲁班拉她加入鲁王一伙,于是鲁班就诬陷妹妹及其家人,致使妹妹和两个儿子先后被害。《三国志·孙休朱夫人传》记载了这一事件的过程。曰:

初,孙和为太子时,全主谗害王夫人,欲废太子,立鲁王,朱主不听,由是有隙。五凤中,孙仪谋杀峻,事觉被诛。全主因言朱主与仪同谋,峻枉杀朱主。(孙)休惧,遣夫人还建业,执手泣别。既至,峻遣还休。

太平中,孙亮知朱主为全主所害,问朱主死意?全主惧曰:“我实不知,皆二子熊、损所白。”亮杀熊、损[3]

在五凤年(254——256)中,将军孙仪密谋诛杀专权的辅政大臣孙峻,不料事情败露,孙仪被诛杀。鲁班借此说鲁育参与孙仪的阴谋,孙峻就枉杀了朱公主。孙权的第六子孙休,是鲁育的女婿,他感到害怕,就送妻子回建业,后来孙峻又放过她,让她回到孙休身边。

太平年(356——258)中,继位的孙亮知道鲁育为鲁班陷害,追问鲁育死因时,鲁班说:“我确实不知,都是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告发的。”孙亮轻信不察,就诛杀了朱熊、朱损。

鲁班诬陷妹妹及其儿子被杀是一桩冤案。在太平三年(258),孙亮被废孙休被立为帝时,实情被揭露出来。《三国志·孙綝传》在废黜孙亮指出他的诸多不是时,曰:

朱据先帝旧臣,子男熊、损皆承父之基,以忠义自立,昔杀小主,自是大主所创,帝不复精其本末,便杀熊、损,谏不见用,诸下莫不侧息[4]

朱据是先帝的老部下,他的儿子朱熊、朱损皆继承父亲的品德,以忠义为立身的根本;明明是鲁班一手策划害死了鲁育,而孙亮不认真考察事件原委,对群臣的劝谏不采用,便将朱熊、朱损诛杀。二人冤死,下属们没有不叹息的。

鲁班在“二宫争构”中站在鲁王一边,去拉胞妹朱公主支持鲁王,在遭到拒绝后就心生憎恨,不惜诬陷胞妹参与谋反,致使她被杀。胞妹的女婿孙休因此深感恐惧,夫人也险些受到迫害。当孙亮追究鲁育之死的原因时,鲁班又把胞妹之死嫁祸于妹夫的两个儿子,使他们冤死。可见鲁班之绝情寡义,完全置姊妹亲情于不顾。

 

三、为获得权势不惜乱伦、通奸 

鲁班为获得更大的权势,在迫害自己的妹妹弟弟的同时,竟然以外孙女配幼弟孙亮为妻;甚至与侄子通奸。

  (一)操纵乱伦婚配,以孙女嫁弟弟

“二宫争构”的结果,两败俱伤。赤乌十三年(250),孙权跳过第五、六子,立宠爱的第七子孙亮为太子。为巩固自己的权势,鲁班便想法结好孙亮,不惜以外孙女配幼弟孙亮为夫妻。

孙亮是孙权花甲之年与妃子潘氏的儿子,孙权晚年得子,孙亮母子深受宠幸。鲁班颇具心计,见状立即寻机,不惜把自己的外孙女推荐给同父异母的幼弟孙亮为妻。《三国志·孙亮传》曰:

孙亮字子明,权少子也。权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姊全公主尝谗太子(孙)和子母,心不自安,因依权意,欲豫自结,数称全尚女,劝为亮纳。赤乌十三年,和废,权遂立亮为太子,以全氏为妃[5]

《三国志·孙亮全夫人传》曰:

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从祖母公主爱之,每进见辄与俱。及潘夫人母子有宠,全主自以与孙和母有隙,乃劝权为潘氏男亮纳夫人,亮遂为嗣。夫人立为皇后[6]

孙亮在诸子中年龄最小,是孙权六十多岁的时候得到的儿子,受到宠爱他。鲁班因曾经谗害太子孙和极其母亲,怕孙和继位会受到打压,看到小弟孙亮受宠,揣摩孙权的心意,就预先去结好。侄子全尚的小女儿十分可爱,鲁班特别喜欢她,灵机一动,就在这小女孩身上下功夫。鲁班每次进宫见孙权都把她带上,多次赞美这小女孩,劝孙权为孙亮娶为妻子。鲁班身为外祖母,怂恿孙权把孙女嫁给自己的弟弟,这种伦乱的婚配竟然得到同意。在太子孙和被废黜后,孙亮被立为太子,全尚这个女儿就成为太子妃。孙亮继帝位,这位小女孩自然成为了皇后。

鲁班在孙亮几岁有可能被立为太子时便处心积虑地筹划,要自己幼弟娶夫家的孙女为妻。这一乱伦婚配的结果是:鲁班的侄儿全尚的女儿,即她的外孙女,成了她弟弟孙亮的夫人。可见这个女人之有心计,贪欲权势的心理之变态、扭曲。

(二)鲁班和全氏家族权倾朝野

孙亮继位,全尚的女儿成为皇后,全氏家族便成为外戚,一时“贵盛莫及”。《三国志·孙亮全夫人传》曰:

亮遂为嗣。夫人(全尚女)立为皇后,以尚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代腾胤为太常、卫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7]

孙亮继位后,全夫人即全尚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她的父亲全尚被任命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接替滕胤任太常、卫将军,加封永平侯,总管尚书台事务,成为首席宰辅。当时全氏家族封侯的有五人,并且负责统领兵马,其余的族人都担任侍郎、骑都尉,侍卫在皇帝左右。全氏家族成为自东吴自建国以来外戚中最尊贵兴盛的家族。

全氏家族作为外戚受到如此的优遇,这都是鲁班精心谋划、乱伦婚配的结果,她自然居功最大,于是成为在朝中地位不可一世的人物。

(三)袒护权臣,生活淫乱

孙峻虽是受遗辅政的大臣,但是没有威信,依仗鲁班的处处袒护而为非作歹。《三国志·孙休朱夫人传》曰:

建兴中,孙峻专权,公族皆患之。全尚妻即峻姊,故惟全主祐焉[8]

不仅如此,孙峻也投报鲁班,二人竟然私通淫乱。《三国志·孙峻传》曰:

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又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9]

《三国志集解·孙峻传》注引评论曰:

峻为孙权之从孙,通于鲁班,是以犹侄子而通于姑也[10]

孙峻虽然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素来却没有什么大名声,在建兴年(252——253)执政后,骄傲自夸,阴险害人,刑杀很多人,百姓悲愁不已。孙氏皇族也都对他不满,然而鲁班却处处庇护着他。因为孙峻的姐姐是全尚的妻子,而全尚是鲁班丈夫全琮的侄儿,所以鲁班要庇护他。孙峻此人颇多心机,嘴巴又甜,常常投鲁班所好,不久两人干柴烈火,便搅到了一起。史称,他在奸淫宫女的同时,还与鲁班私通。后人评论说,孙峻是孙权的孙子辈,他与孙权的女儿鲁班私通,属于侄子与姑姑通奸。

鲁班帮助擅权的孙峻,中年守寡仍不甘寂寞,不惜与他私通,全然置是非曲直和伦理道德而不顾。

 

四、参与政变,下场凄凉

孙权临死,嘱托五位大臣辅佐十岁的孙亮。孙亮一继位,五位辅政大臣就开始自相残杀。先是孙弘、诸葛恪被杀,孙峻独揽大权。他骄奢淫逸,滥杀无辜,于太平元年(256)病死,托付堂弟孙綝辅政。孙綝也是一个骄淫暴虐之人。然后另两位辅政大臣吕据、滕胤就想合谋除掉他,结果兵败,二人被诛三族。至此五位辅政大臣悉数不存。

孙亮时已十六岁,不满孙綝的擅权,就密谋诛杀他,全尚、鲁班都积极参与其事。《三国志·孙綝传》曰:

(孙)亮内嫌(孙)綝,……遂与公主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议诛綝。亮妃,綝从姊女也,以其谋告綝。綝率众夜袭全尚,遣弟恩杀刘承于苍龙门外,遂围宫。

綝遣将军孙耽送亮之国,徙尚于零陵,迁公主于豫章[11]

孙亮继位后,不满孙綝在朝中大权独揽,在太平三年(258)与鲁班、全尚等人密谋诛杀孙綝,夺回权力事情泄漏失败,孙亮被废为会稽王,流放到封国会稽;全尚在流放途中被杀;鲁班被逐出京城去到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孙权第六子孙休被迎为帝,他病逝后孙和之子孙皓继位,成为孙吴最后一位皇帝。

鲁班的失势令丈夫全琮的族人担忧,全氏家族之人便纷纷叛逃到曹魏。据《晋书·文帝纪》载曰:

全怿母,孙权女也,得罪于吴,全端兄子祎及仪奉其母来奔[12]

全怿的母亲是孙权的女儿鲁班,他当时正在和曹魏作战,因母亲犯罪,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开城投降。堂兄全端的儿子全祎、全仪、全静等带着他们的母亲也归降了。鲁班被逐出京师,儿子、孙子及亲戚都只得投奔曹魏,如今众叛亲离,她在东吴成了孤家寡人,不知所终。

 

五、鲁班害死六位亲人

鲁班在孙权立后、立嗣的过程中拨弄是非,造谣诬陷,害死了自己的六位亲人。

在孙权意欲立后时,造谣诬陷太子母子,使王夫人冤死;进而诋毁孙和图谋不轨在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夺嗣的“二宫构争”中鲁班由于与嫉恨太子母亲王夫人,就加入鲁王一党,并且把丈夫及家族都拉上。她企图拉妹妹鲁育入伙反对太子,由于妹夫朱据是太子党,所以遭到拒绝。从此对自己的胞妹怀恨,便诬陷她参与谋反,竟将其害死;两个外侄也遭到冤杀。在孙亮继位后她袒护孙峻专权,废黜孙和的爵位并将其赐死,其嫡妃也随之自杀。细数受她诬陷的人包括长辈、同父弟弟、同胞妹妹,及侄女、外侄等,受她直接或间接害死的却亲人有王夫人、太子夫妇、妹妹鲁育及两个儿子,前后达六人之多。

鲁班憎恨王夫人,不愿她被封为皇后对其诬陷;进而助鲁王诬陷太子,使其被废黜并加以杀害;对自己亲妹妹不顺从而予以迫害,为了推卸罪责竟嫁祸于妹妹的两个儿子、自己的外侄。这一切都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她会胸怀怨恨、不断诬陷自己的亲人?为什么她能够长时间在后宫、朝堂肆意胡为呢?

 

  六、原因探析

鲁班作为长公主外嫁,按“出嫁从夫”的礼俗,难以再插手皇家事务,更不能议政参政;史书也没有关于孙权授予她什么职务的记载,她不该也无权介入朝政。为什么鲁班能够频繁插手立后、立嗣及参与诛谋权臣这样的大事?原因何在?

(一)孙权无原则的宠爱

鲁班出嫁后仍然可以随时进入皇宫,可以在父亲面前议论长辈后妃、非议太子,可以带外孙女去为幼弟说媒,孙权竟然听信、依从究其原因,源于孙权对她的极度宠爱,而这种溺爱应该是孙权对她母亲宠幸的延伸,补赏。

鲁班的母亲步夫人深受孙权宠幸。步夫人出身世家大族,在战乱中被掳,她“以美丽得幸于(孙)权,宠冠后庭”。步夫人因为姿容绝美被孙权相中,得到的宠幸在后宫中无人可比。史书说:“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进,故久见爱待。”她生性良善又无妒忌之心,常常向孙权推荐、引进美女,所以受到宠幸的时间最久。因此孙权称帝后想立她为皇后,而群臣认为应该立正妻徐夫人,孙权在遭到反对后就将立后之事拖延,以致达十年之久。“然宫内皆称皇后,亲戚上疏称中宫”,也就是说步夫人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皇后。她死后立即被追封,孙权专门下达诏策盛赞,说:“呜呼皇后,惟后佐命,共承天地。虔恭夙夜,与朕均劳。内教修整,礼义不愆。宽容慈惠,有淑懿之德。民臣悬望,远近归心”[13]。称赞她与皇帝共同分担劳苦,内宫整肃,礼义施行;称赞她宽仁贤淑,受到臣民的敬仰、拥护。从步夫人得到长时间的宠幸,到破例要立为后、非她则宁可不立后达十年,再到死后下诏赞美、追封等等,这一系列记载证明,在所有妻妾中,孙权对美丽贤德的步夫人是有真情实意的,对她没有被封后而死,是怀着遗憾、愧欠的。于此可以推断,孙权对鲁班如此溺爱,是把对步夫人的爱转移、延伸到女儿身上,所以对她的胡作非为放任自流。

(二)孙权后期昏聩的影响

鲁班置亲情不顾而诬陷、害死亲人,置伦理不顾而与侄子淫乱,将外孙女许配给弟弟,究其原因,应该有孙权在婚配上的乱伦和晚年昏聩、无情诛杀儿子、残害大臣的影响。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是三国时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在婚配上的乱伦和晚年昏聩杀子及残害大臣,则深为人所诟病。

孙权妻妾中的徐夫人,是徐琨的女儿。徐夫人的祖父因与孙坚关系亲密,娶得孙坚的妹妹后生下徐琨。她本是孙权的外侄女,“初适同郡陆尚,尚卒,权为讨虏将军在吴,聘以为妃,使母养子(孙)登”[14]。孙权将寡居的徐氏纳为嫔妃,后升为正室,使之成为长子孙登的养母。把守寡的外侄女纳为妾并升为正室,这是不合伦礼的。以后,他又在花甲之年相中年轻女奴潘氏,生下小儿子孙亮。孙权在婚姻上的这些行径,成为儿女鲁班乱伦的先例;鲁班敢于劝孙权为孙亮纳她外侄全尚的小女儿、以及与侄子孙峻通奸,应该是父亲行为在她身上的体现。

  孙权结束“二宫构争”,将太子废黜,鲁王赐死,一批忠良也遭到残害。孙权对亲生骨肉的冷酷,对忠臣良将的迫害、诛杀无疑给鲁班留下深刻的印象。父亲做出的坏榜样无疑会让鲁班对亲人的诬陷觉得心安,甚至理直气壮。

(三)两度守寡造成的心理阴影

鲁班胸怀怨恨,不断地撒谎生事,诬陷亲人,究其原因,应该有两次丧夫、寡居对她的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

鲁班作为孙权的长女,她的幼年、少年是快乐无忧的;成年后父亲把她嫁给周瑜的大儿子周循,应当是很荣耀的。不料婚后三四年便守寡,这对年轻的她肯定是一个无情的打击。黄龙元年(229),孙权登基为帝时,又将她再嫁,丈夫是全琮,被称为全公主。全氏是东吴世家大族,全琮当时任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位高权重,深得孙权信任;他本人品德优良,待人谦和。鲁班的夫妻生活是愉快的,生育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在赤乌十二年(249)全琮病逝,鲁班中年守寡。两度丧夫,再次寡居让她寂寞无奈,可能心理会蒙上阴影而变态。对于一个不甘寂寞又贪图权势的人,出来惹是生非便是自然的事了。

(四)东吴后期政局混乱创造的条件

东吴政局因孙权并宠太子和鲁王,造成“二宫构争”;立后又“嫡庶不分,闺庭错乱”,这两件大事拖延达二十多年(229——251),给鲁班可乘之机纵观整个过程,孙鲁班凭借自己的得宠,大进谗言以左右年老昏聩的孙权。造成她得以插手朝政的环境,

神风元年(252),孙权去世,10岁的孙亮继位。辅政大臣相残,政坛权臣变换、争斗不断。而鲁班因以全氏小女配孙亮为夫人的关系,之后又与权臣孙峻相互利用并淫乱,所以她地位稳固,权势不减,依然参与东吴朝廷大事。

五凤三年(256)孙峻病逝,托付堂弟孙綝主持朝政。鲁班受到的尊敬减弱,所以不满孙綝。皇帝孙亮成年后也不满孙綝独揽朝政,为了夺回大权,他联络全尚等人密谋诛杀孙綝,鲁班自然积极参与其中。

孙吴后期因立嗣、立后的久拖不决,因皇帝年幼而大臣擅权,政局十分混乱。正是这种混乱的政局给了鲁班作恶和施展手段的环境与气候。

(五)一个品性不端、贪恋权势的女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推动造成的。鲁班的如此作为,究其原因,除孙权对她的偏袒、纵容及晚年的昏聩,孙吴后期政局的混乱,等等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因素,鲁班是一个不甘寂寞,心术不正,贪恋权势的女人。这是决定性的原因。

本来,作为长公主,她有着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而且得到父亲的宠爱。但是,她不甘寂寞,心怀忌恨憎恨王夫人,诬陷弟弟孙和母子开始,不断地拨弄是非,发展到诬陷、残害胞妹及亲戚。从这一系列言行可以看到她品性卑劣,无情无义,为达到目的撒谎造谣,不惜置亲人于死地

本来,她一嫁二嫁的夫君是孙吴大臣之子或大臣,地位显贵,家庭生活也美满。但是,她却痴迷于权势而不安分守己,积极参与“二宫构争”;自己淫乱外还不惜乱伦弟弟的婚姻,以此来获得权势;她还介入谋诛权臣活动,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从这一系列言行可以看到她贪恋权势,不择手段,为达到目的弃国政是非而不管,置人伦礼义于不顾。

鲁班在不断诬陷自己的亲人中,在政局变幻的争权夺利中,不但把自己算计进去失去了所有,同时也连累了丈夫的家族。她最终自食其果,在豫章郡郁郁而终。这个劣迹斑斑的女人,她一生的言行,也折射出孙权晚年的昏聩和孙吴后期政局的混乱。

 

参考文献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

 

注释



[1]【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权王夫人传》卷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9页。 

[2]【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和传》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第1369页。

[3]【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休朱夫人传》卷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0页。

[4]【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綝传》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9页。

[5]【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亮传》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1页。

[6]【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亮全夫人传》卷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0页。

[7]【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亮全夫人传》卷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0页。

[8]【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休朱夫人传》卷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0页。

[9]【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峻传》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4页。

[10]卢弼:《三国志集解·孙峻传》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第1127页。

[11]【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綝传》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8、1149页。

[1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文帝纪》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35页。

[13]【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权潘夫人传》卷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8页。

[1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孙权徐夫人传》卷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7页。



  资料来源:谭良啸提供

  收录时间:2025年01月13日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