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马爱民 ‖ 马爱民为《邺墟佚事探考》序


马爱民为《邺墟佚事探考》序


image

马爱民


张子欣先生的家乡在河北省临漳县习文村,习文村座落在县境西南隅,此地南与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柏庄镇北境比邻。习文村东2公里是邺南城西垣,曾经繁华似锦的邺南城是我国南北朝历史上东魏、北齐的国都,位于邺都城之外尚有外廓城,现今的习文村就地处外廓城之内。邺南城的北城墙,则为东汉建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公元155~220年)作为魏王的王都邺北城所在地。临漳水而筑的邺城雏形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1944年出生的张子欣先生,自幼生在邺地,长在邺地,生活在邺地,又工作在邺地。他曾担任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文博馆员,《临漳县志》主编。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员,北朝史邺城研究会理事,古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和中华三曹七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作为一名文物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张子欣先生平日对家乡有关风俗人情和历史景物等方面尤为重视与关注。      

            

 image


继2013年研究出版的《邺城考古札记》一书后,近期张子欣先生撰著的《邺墟佚事探考》又一部考证探究邺城历史文化的专著,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怀着十分欣喜的心情衷心的祝贺!我和张子欣先生相识相交二十多年,并常与子欣先生和许作民、吕何生诸位先生在一起相聚交流,共探安阳古都文化,特别是研讨挖掘邺都历史文化,常常感叹邺都历史文化的深广博精和吾辈的责任,在长期的交往中我与子欣先生建立了浓厚的友情,并与许作民先生、张子欣先生和董家亮先生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殷邺文化论坛(安阳文史论坛),张子欣先生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居功甚伟。我有缘和许作民先生、张子欣先生、刘志伟先生等师友曾在早期参与发起了安阳邺文化研究筹备会的讨论成立事宜。经过长期的策划和呼吁,子欣先生以其丰富的经验、学养和其他学人积极推动促成了安阳邺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我还与子欣先生多次在一起参加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文化研讨会,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和中日三国文化与旅游合作国际论坛等学术活动,宣读发表有关邺文化论文与学界交流探讨。在《邺墟佚事探考》即将问世之际,由于我们之间特殊的学术关系和友谊,子欣先生向我索序,并发来他积多年心血撰著完成的《邺墟佚事探考》文稿,我人在广州,收到子欣先生的《邺墟佚事探考》后,我再三拜读,深感内容广博,见解独特,不少观点创新性极强,远远超出了我的研究范围内,让我为他这样一部重要的专著作序,实在感到力不从心,唯恐有失重托。我只能粗略的谈点自己对邺城历史文化研究和《邺墟佚事探考》的感受和认识,并抒发我对子欣先生敬重之情和多年交谊。

 

安阳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有“七朝古都”之称,除殷都外,邺都为其中六朝古都,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元216年,曹操始建王都,也是曹丕登基后的五都之一。先后又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邺。北周灭北齐,至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焚邺,六朝古都邺城从此成为一片废墟,当时的魏郡,相州,邺县南迁至安阳城。东汉末年政治局势动荡,社会战乱频繁,群雄逐鹿,争霸中原。曹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迎汉献帝由洛阳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曹操战败袁军,占据邺城,大力营造后来成立的王都。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偏东约18Km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Km的交界处,西有太行山峰,东为一马平川;北有衡漳之河,南为安阳洹水。自古邺城有山河之固,为天下之中,战略地位历来就十分重要。“将军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这是谋士田丰对袁绍所说。邺城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实际这也正是后来曹操心中要选取的理想之地。曹操当初营建的著名的邺城三台(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西墙北部筑铜雀台,后又筑金风台、冰井台,合称三台)就矗立在这里。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在洛阳病逝,遵其遗嘱:葬于邺城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陈寿《三国志》卷一:魏王曹操“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溢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2009年12月27日安阳考古发现曹操墓于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后,在全国考古与历史文化界和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一时学界和三国文化爱好者纷纷发表文章讨论安阳曹操墓的真伪问题。对此已退休迁居安阳多年的张子欣先生也同样十分关心曹操墓研究考证的进展状态。值得关注的是,张子欣先生在安阳曹操墓被考古挖掘公布前,他就经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2004年撰写文章《曹操陵踏访》发表在《古邺文苑》报上,认为曹操墓方位在西高穴一带的观点。我和其他几位学人也相继在曹操墓考古公布前,各自发表了著作文章对曹操墓就在安丰乡西高穴一带的研究。从2009年考古发现曹操墓公布以来,到如今十多年间,我和子欣先生在一起的交往更加频繁,特别对于曹操墓真伪问题和邺文化的研究探讨愈加深入和丰富。子欣先生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真知灼见,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和收获,特别是《邺墟佚事探考》对于邺文化的研究使我增益颇多。 

 

首先,考证精当严谨应为《邺墟佚事探考》最大的“亮点”。子欣先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考证研究,并屡有学术观点的创见。子欣先生不仅多方面采用了有关文献典籍所载邺文化历史资料,而且对于漳河两岸邺地出土墓志史料也极为重视。其次,通览全书可以深刻体会到《邺墟佚事探考》内容非常丰富,研究价值很高,对挖掘开发邺城地区历史资源和提升邺都文化地位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读者朋友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并非溢美之词。张子欣先生《邺墟佚事探考》包括由“邺文化研究、《邺城考古札记》的评语、信函、杂记、怀念友人、附录”等六个部分构成,共计约17万字。“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在时间上,《邺墟佚事探考》从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兴盛发展研究,到现在邺城遗址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的考证跨度达1800余年;在研究范围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作者的研究重点和深度是在邺文化研究上,既有史料的分析,又有实地考证探索,相互佐证,去伪存真,还历史本来面目。《邺墟佚事探考》包括邺城的布局:曹魏邺城——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里程碑、邺城与北宋汴京平面布局的异同、邺城遗址考古实测与文献记载的异同等;地名、村名研究考证:关于邺都的里坊和外廓、邺城遗址附近北齐几个王级府第留下的村名、西门豹投巫处考、辛店名源考、千年古村落——习文村、上柳村名及周边古迹考等;邺城历史地理人文研究: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操墓质疑之我见;邺西十里 · 漳水北转;铜雀三台与邺下文人;古邺都开发旅游碑;蔡文姬的兄弟姐妹记;鬼谷子和谷子村等。在书中还涉及有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邺文化暨曹操墓研究专家刘心长、邯郸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邯郸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靳文华对张子欣先生2013年撰著出版的《邺城考古札记》的评语内容,以资读者参考。作为真实宝贵的文献历史资料,书中收录了1986年7月17日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的信函和2022年5月5日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授葛剑雄先生等历史与邺都文化专家学者的信函。子欣先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文化人,他在《邺墟佚事探考》一书还对已故邺文化研究成果颇丰的安阳县地名办原主任许作民先生包含感情的写下往事回忆文章,还深情的写了与著名红学家和安阳古都文化专家张之先生的几件事,其中都涉及到对邺城地区历史文化的探索讨论。同时,对亲人的怀念,都在张子欣先生的笔下跃然纸上,十分感人。此外,《邺墟佚事探考》还包括有其他方面的不少内容。邺城史地的研究难度很大,最难之处大概就在于挖掘研究与考证辨析。文献史籍对邺地重要事物人文有不少阙载,又由于史料内容杂糅芜蔓,虽偶有学人所言,然依旧语焉不明,长期成为一种悬案,由此便更感到张子欣先生完成《邺墟佚事探考》一书的宝贵之处。张子欣先生多年来爬梳钩沉,披荆斩棘的探索实在是功不可没,他的《邺墟佚事探考》是邺城史地考证发现,取得的又一创新性重要成果,为邺文化探索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和范围。

  

唐代岑参访览邺城时留下诗句称:“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到了隋唐之后政治文化中心再回长安与洛阳,邺城在唐朝前就成为一片荒芜废墟之地,昔日的兴盛景像已不复存在,很多文人墨客到此留下了声声浩叹,更为今人研究邺城历史和邺文化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文化历史是依据史书记录流传于世的,现存最早的邺城专史应是东晋人陆翙撰《邺中记》,原书失佚,仅有辑本。明嘉靖《彰德府志·邺都宫室志》还收录有宋《相台志》内容,记载了邺城的有关历史。西晋文学家左思写有《魏都赋》,对邺都的景物文化有不少华丽描述。左思《魏都赋》与《蜀都赋》《吴都赋》并称为《三都赋》。另外,邺城的历史资料还散见于其他典籍之中。张子欣先生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对邺文化的研究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感情,积数十年之功,孜孜不倦的深入探究,将文献记载与田野考察研究相结合,揭橥了不少邺文化的研究难点问题,子欣先生《邺墟佚事探考》为我们呈现了不少有价值的过去学术界并不掌握了解的重要内容。显而易见,以往邺城史的论述研究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直到近年来有关学者对邺下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考证才有了明显推进。同时,随着邺城考古和出土材料的不断丰富,为学者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重要研究参考,以邺城为中心的邺下地区历史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研究发展。 

 

最后我还想再补充几句,对于培养造就邺文化年轻学人,子欣先生一向不以专家长者自居热心提携他们,子欣先生还以年迈之躯,不辞辛劳,不图名利,在安阳、邯郸和临漳等地多次举办邺文化研究公益讲座和受邀讲课,并常常带领年轻的邺文化爱好者集体到邺城遗址和考古挖掘现场亲临讲解,宣传普及邺文化知识和历史,他为邺文化推广倾注了大量心智,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张子欣先生撰著的《邺墟佚事探考》一书,向人们展示出邺文化研究的历史叙事和精深之处,我衷心的期待学界朋友和读者予以关注。中华民族在先秦就崇尚人生有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为古人所追求,自有其积极意义。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虽对文章的价值有夸大之意,但却表明了文章应有的作用。曹丕《与王朗书》又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东汉末期疫情肆虐,与今日疫情多有相似,至今三年已久。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唯有立言难!所谓立言,就需要与时俱进,学养丰厚,深度研究,也就是要有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古往今来,人们视“立言”为非常之要务,也是人生在世的重要修为,此等大事,我以为子欣先生做到了。是为序。


(作者马爱民,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郑州大学客座教授,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三曹七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国际武术交流中心顾问)

2023年5月18日于广州

 

 

image


由左至右:马爱民、许作民、张子欣

 

       

       资料来源:马爱民提供

       收录时间:2023年12月02日

上一篇:马爱民 ‖ 曹操高陵与东汉西门豹祠考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