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同时也蜚声海外,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得到了广泛流传,其中尤以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为最。早在江户时代,《三国演义》在日本就有了翻译版本,此后的翻译、改写、学术研究、衍生创作遍地开花,特别是在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动漫中,三国题材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对其在日本的深入性传播和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1689年日本江户时代,《三国演义》出现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翻译版本,由署名“湖南文山”的译者翻译而成,对原书内容进行删改后命名为《通俗三国志》。《通俗三国志》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传播影响深远,此后日本大量的三国题材作品多以“三国志”为名,实为《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人物情节皆从《三国演义》而来,但和《三国演义》相比亦有出入,更非陈寿的《三国志》。《通俗三国志》对江户以来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三国演义》在日本漫长的传播之旅。
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国民文学
虽说《三国演义》的译本多达60多种语言,而其中英译本最为成熟,但是从整体上看,东方文化圈内,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对四大名著接受程度普遍较高,理解较深,衍生作品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日本对《三国演义》的多元发展。在日本,有关三国的影视剧、漫画、游戏等层出不穷。学者对于《三国志》的研究,更是从学术转型到实用研究,《商业三国志》等企业竞争分析类书籍相继出版。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三国演义》究竟是何时传入日本已经无从考证。日本幕府时期,有关《三国演义》的诗歌著述就已经散见于各种著作中。《三国演义》的篇幅很长,再加上语言不通,给日本民众的阅读造成很大困难。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大量的日本学者投入翻译整部作品的工作中。日本最早的相对正式的《三国演义》译本,是日本人湖南文山在1689年翻译的《通俗三国志》,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三国演义》外文译本。湖南文山的译本主要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同时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而写成的。17世纪日文版《通俗三国志》开始了正式的发行,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欢迎。明治维新以后,幸田露伴等人还推出了好几种新的《三国演义》翻译版本。后来,平凡社、讲坛社等各种知名出版社也纷纷推出各种《三国演义》的译本。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吉川英治创作日文版通俗小说《三国志》,奠定了《三国演义》在现代日本的传播蓝本,现今为许多日本民众所熟知的三国人物情节都来自此书。1972年,著名漫画家横川光辉据吉川版《三国志》绘制漫画《三国志》,后又做成动画,好评如潮。漫画、动画双重推动的直接结果便是在日本引发了一阵狂热的“三国潮”,一时间根据三国题材制作的漫画、动画、游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但在日本本土引发了莫大反响,甚至反输出到原产地中国,至今热度不减。
日本通俗小说《三国志》的作者是吉川英治,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不是同一部作品。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用现代的手法进行了新的诠释,丰富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人物形象,细化了故事情节,算是重新改写,是日本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吉川英治是日本著名作家,有“国民文学家”的美誉。吉川版《三国志》为了最大程度地方便日本读者理解,减少了三国历史的前后衔接,将原作改编为10卷,并做出符合现代日本人审美和阅读习惯的改编,一经推出便获得巨大成功,使《三国演义》真正意义上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国民文学。20世纪70年代,吉川英治文库本《三国志》的销售量便突破了200万部,至今日本书店中仍可见到它的身影。
为日本小说涌现新的创作源泉
《三国演义》对日本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文学方面。1689年湖南文山的译本发行不久就风靡日本,而根据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翻译的《通俗汉楚军谈》《通俗南北朝军谈》《通俗三国志》等一大批小说也在日本盛行起来,这些由中国著作翻译而来的小说也逐渐影响着当时的日本文学。
在江户时代,井原西鹤开创了浮世草子文学形式,松尾芭蕉开创了独立的诗体——俳谐,近松门左卫门创作了大量的净琉璃剧本。这一时期,中国的三国故事也传入了日本。三国故事的传入不仅开阔了日本民众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需求,同时促进了草双子、洒落本等大众文学的萌发。在日本,一些文人阅读了《三国演义》等中国小说,受到启发,创作出一批以三国为主题的草双子和洒落本。他们不仅模仿三国的主题,连内容、语言、题目,甚至纸张、装订方面都进行了模仿,比较著名的草双子有《风俗女三国志》《三国志画传》《世话字缀三国志》《倾城三国志》,洒落本有梦中乐介的《通人三国师》、昌平庵渡桥的《通俗子》等。以《通人三国师》为例,故事的主人公借用了三国中的人物名字,但是故事内容并不是以三国之间的战争为主,而是完全更改了故事背景,以烟花柳巷吉原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刘、关、张三人也不在中国率兵打仗,而是在吉原附近开了家“酒乐亭”,连孔明也更名香三郎前来日本与他们相聚。小说前半段与原著史实完全不符,后半段司马懿来找孔明的内容参照了《三国演义》,还大量引用了原著里描写战争的内容。
日本的文学中也有很多引用三国故事的部分,有些是生搬硬套,有些则是重新改编,但总体来说也是一种文学上的创新。曲亭马琴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小说家,他创作的《南总里见八犬传》在当时可以说是“书贾雕工日踵其门,待成一纸刻一纸;成一篇刻一篇。万册立售,远迩争睹”。这部小说也同样引用了不少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例如,小说中的人物登桐山八郎良干向犬田小文吾讲述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说赤壁大战前,吴都督周瑜胸襟狭隘,嫉贤妒能,强求诸葛亮制造数万支箭,诸葛亮令士兵多扎草人,立二十个于船上,趁一夜大雾漫天,驶近曹操水寨,擂鼓呐喊,诱敌射箭,结果得箭十万余。于是,犬田小文吾便下令扎草人千余,“十二月初三五更,船向敌水寨划去,骤然间金鼓齐鸣,喊声大作。闻见此状,敌兵竞相放箭,清晨草船归来,草人周身已排满二三万支箭”。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直接借用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除此之外,《三国演义》里的“献密计黄盖受刑”“关云长挂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三江口周瑜纵火”等故事,在《南总里见八犬传》中都有相应的内容。《三国演义》经过日本作家的重新改写,不再是看不懂的外文小说,它逐渐走进日本民众的生活,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让日本的小说家涌现出新的创作源泉。
《三国演义》对日本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提到日本的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文化,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三国志》游戏。在游戏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本光荣公司三国题材的系列游戏。早在1985年光荣公司就推出了名为《三国志》的策略战棋游戏,发行至今已有14个版本,2019年授权中国公司发行手游版本。此外,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新三国无双”系列)主题取材于《三国志》及《三国演义》,是由光荣公司发行的系列游戏软件。该游戏发行之初,就曾推出过中文版,2004年游戏《真三国无双2》在中国发售。2021年根据该游戏改编的中日合拍电影也在中国上映。同样由光荣公司发行,取材于三国故事的游戏《卧龙:苍天陨落》于2023年3月3日发售,11种语言版本中包括简体中文版。
此外,日本的传统艺能歌舞伎也经常用三国题材来创作,例如日本万延元年首演的剧目中就提到了《三国演义》的著名桥段“桃园三结义”。著名演员市川猿之助创作了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1995年版的《日本书籍总目录》中,关于三国的著作就有106种,如《三国志的人际学——脑力开发实践讲座》《诸葛孔明的组织改革》等。这些书籍讲述的都是关于三国的故事,但不是讲述战争,而是讲社会交往,从人际关系到职场,每个方面都有涉及,满足了职场人的需要。另外,日本横山光辉改编的历史漫画《三国志》在日本也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
作为漫画大国的日本,有关《三国演义》的漫改版也层出不穷。横山光辉的五十卷漫画版《三国志》历经十五年连载后,于1971年首次出版,之后多次再版,于2021年首次刊发中文译本,这部跨越五十年的作品终于在新星出版社的努力下与中国读者见面,译者在翻译对白时既保留作者风格,又进行了相应调整,以便于中国读者理解。其四十七集的动画版的网络播放权也被中国视频网站购买。
结语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习近平主席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回溯《三国演义》在日本的传播历史,中国文化思想在东亚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日本文明发展进程。展望未来,中华文明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2023JSJYDJ2038)、2023—2025年度南京师范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DS2023A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 范佳慧 董晓波)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5/t20240511_5750645.shtml
收录时间: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