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地方专家学者(部分)
- 田福生
- 田福生:关羽归天时间问题
关羽归天时间问题
范阳客(田福生)
关羽亡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腊月初七的时间,首见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六第四节《汉中王痛哭关公》。这天,孙权设宴,大会诸将,赏犒三军,庆祝荆州大捷。孙权举杯,吕蒙因关羽魂魄附体,大骂孙权。“大小将士慌拜于地,吕蒙七窍鲜血迸流,死于座下。众将见之,旦夕憟惧。权将吕蒙尸首具棺椁葬之,赠南郡太守、潺陵侯。其子吕霸袭爵。蒙死年四十二岁。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初七日也。”后来学者提出为关羽归天日,是顺延《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述关羽败亡后,就行文讲孙权设宴,吕蒙暴死一事,而推断的。
经查几种明版《三国志演义》,关羽父子被擒杀的时间多写为建安十月。比如,北京藏汤宾尹本、日本藏夏振宇本、西班牙藏叶逢春本、北京藏黄正甫本、美国藏朱鼎臣本,均写为十月中旬;以上诸本均把孙权设筵、吕蒙身附关公之魂,暴亡的时间表述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七日。
嘉靖本则没有明确记载关羽被杀时间。在叙事层次上,紧接关羽败亡,便是张昭献移祸他人之计,将关公头颅献给曹操,接着是孙权设宴。
在魏原相国钟繇《贺捷表》中也写到关公陨首事,献表时间是閏十月九日。可推定这是把关羽被击败与关公陨命混为一谈。因之閏十月(这年确实閏十月)说不可取。
结合《三国志》之《孙权传》、《吕蒙传》,荆州大捷后,吕蒙重病,孙权在公安城刘备大殿给吕蒙治病,找最好的医生治疗,病情好些,孙权就通知大臣们前往祝福。病情加重,就戚戚然。后终于没能抢救过来,吕蒙毙命。因吕蒙病情特点是不能进食,推测是食道癌,加之军旅劳累而至。
到底关羽败亡哪天更准确呢?结合东吴送关羽首级到洛阳的时间,《三国志》表述为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而曹操为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病亡。关羽首级到达洛阳时间应在曹操生前。山西运城曲公游《关羽评传》提出关羽败亡日为前一年腊月二十二日,江陵距洛阳约一千五百里,护送队马不停蹄仅需十天左右。护送关羽头颅是最紧要的军事任务,不可能延宕一个月。推定建安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二日更符合实际。
一、关羽被擒俘研究之一 关羽从襄阳一线返回问题
其一,关羽军从襄阳一线返回的时间。返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关羽军被徐晃军击败。二是,东吴偷袭荆州,荆州沦陷。直接原因是蜀汉军队与曹魏军作战中失利。曹操指示徐晃十四支部队到齐后才能对关羽军发起进攻,并要求把东吴偷袭荆州孙权的投降信射向关羽大营和曹仁驻守的荆州城。徐晃军与曹仁通过地道数通消息,军心受到鼓舞,士气高涨,曹军里外夹击。关羽军知荆州陷落,士气低落,因之十重鹿角被徐晃军攻破。时间在建安二十四年闰十月(即第二个农历十月)九日。从钟繇《贺捷表》可知。钟繇为魏相国,夙夜在公,坐西曹掾魏讽谋反事件受牵连罢职,赋闲在家。当他听说曹仁、徐晃击败关羽,为表忠诚,给曹操写的奏章,极尽对曹操吹捧,对关羽的憎恶。《贺捷表》的落款是: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侯钟繇上。
其二,关羽军后撤的行军路线。关羽步骑军退走后水军仍封锁着沔水,曹军与襄阳的联系仍被切断。关羽犹疑,得到确切消息后,立即南撤。为留关羽以为东吴之害,曹操下令部队勿追。
关羽军返回的目的地是江陵。襄樊距江陵约五百里。关羽军路途中行军、阻截、延宕、求和等军事活动大约二十天。司马法规定,行军每天30里,应十一月上旬到达江陵城下。中途有变故。史载关羽军还当阳。就是数万大军暂时驻扎在当阳。关羽率部分精锐返江陵准备攻城,江陵城(荆州)是关羽新修,城墙坚固。关羽不愧是军事家,反复思索后说:“荆州城我所修,不可攻也!”关羽北伐前加固了江陵城,面对低落的士气,坚固的城墙,决定北返麦城固守。由于东吴的攻心战术,关羽军开始第一次溃散、逃跑。江陵城外有掷甲山,可见当时关羽军颓废的士气。
由江陵退返麦城,一百二十里,急行军也需三天时间。关羽原先在襄樊一线水陆部队总人数约五万人,被徐晃击败,损失不大,约5千人。南返途中逃跑约5千人。江陵城下叛逃多半,总计还剩约1万军马 。
二、关羽被擒俘研究之二--关羽困守麦城问题
关羽返江陵途中,据《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江陵府城,州城本有城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于樊,留糜芳守城,及吕蒙袭破芳,羽还救城,闻芳已降,退住九里,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退保麦城。”北有曹操大军,南边荆州首府陷落。关羽知道处境万分危急,于是“还当阳,西保麦城。”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的这条记载,似关羽军南撤途中,先到当阳,大军4万驻扎当阳,或只率一部拟攻打江陵,不成,才西保麦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载:“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孙权已经到达江陵,标志着吴国顶尖战将云集这里,关羽不得不回返,这是重大的战略行动,对关羽是生死抉择的考验。麦城也因中国军事史上将发生的特殊战例和一代战神的短暂驻扎而闻名遐迩。
麦城的地理位置。麦城位于沮河漳河交汇的三角洲上。据清《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治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之间,相传楚昭王【公元前515__488年在位】所筑。”其城垣呈现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城垣周长16.5里,相当于楚国都城纪南城的五分之一。位居楚第二大城市。据《元和郡县通志.河南道五》称,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曰12里。似此,麦城比下邳城要大。沮、漳二河均发源于荆山,漳河在麦城东,沮河在麦城西。两河在城南交汇流入长江。麦城是楚国都城郢都的北方门户,是北屏楚都的军事重镇。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怀着家仇私恨,率吴师进攻楚都郢前,率先攻打麦城,麦城守将斗巢凭城高池深固守,伍子胥损兵折将,最后在麦城东修筑驴城,麦城西修筑磨城,以期困逼麦城,在迫斗巢出战时,伍子胥派人混入楚军中,夜间从内部打开城门,才攻陷了麦城,可见麦城城防十分坚固。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曾登麦城东南隅城楼,睹物思情,追古抚今,写下了千古名篇《登楼赋》。
关羽军当时有多少人?坚守多长时间?
《三国演义》讲关羽部队仅剩三百人,似不确。周长16.5里长的城墙,城外是两万吴军包围,三百人怎能防守?以情推之,关羽军大体有万余。不过有一定比例的傷员罢了。驻扎麦城时间。关羽军农历10月中旬从襄樊一线回返,约用20天,在当阳及江陵延宕及折返麦城大体用5天,这已到农历11月初五左右,关羽被擒在农历12月22日(一说在初七日)那就坚持了一个月或稍多的时间。
关羽军在麦城的重大举动。
关羽守城时,企图重整旗鼓,但回天无力。一是喝红井水盟誓。盟誓是凝聚人心的好方法。想当年,曹仁被关羽围攻,曹仁与军人盟誓,沉白马于水。所谓红井水,估计是军人所歃之血倒入井中,分取饮用。二是谈判。据《三国志考证》载:“杭世骏曰,《江表传》云,孙权曾派朱俊对关羽劝降,关羽假意投降,让吴军退军十里,做像人于城上,准备逃往西川。”三是第二次溃散及解散部队。人心浮动,加之军队皆当地之人,关羽惜爱自己同甘共苦的战友,主动解散部分军队。估计包括粮食短缺、伤病员无法撤退等因素。
三、关羽被擒俘研究之三 --关羽西撤道路的选择
有史家称,关羽从襄樊战争一线撤退时就应谋划撤退线路问题。历史表明,后撤时对路线选择,早谋断比晚谋断好。煌煌5万兵马 ,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绝伦逸群的假节钺前将军,竟然没经过大型战斗,而一败涂地,令人遗憾!关羽西撤路线选择不能说不是致命问题。
应该讲,关羽率5万军马北伐,战略目标是收复襄阳、樊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己得于禁等,乃骂曰:‘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耶!’”可看出关羽战略思路,先夺取襄樊,落实自己襄阳太守的职责。然后是重新夺回被东吴搶去的三郡。至于说灭东吴不过激愤之语。虽然关羽将兵马派到许昌四周,不过是企图造成曹魏军队心理上的压力,尽早夺取樊城的虚张声势之计。有史家论关羽有争天下之意,言过其辞。
话说回来,关羽军“还当阳,西保麦城”,以当时所处军事环境说,退守麦城是惟一的选择,暂时驻扎修整,以待救兵,寻机西撤。假设一下,关羽将一万残军归刘备,稍做调整,刘备率关羽、张飞、黄忠、魏延五万大军下荆州,与东吴全面对抗,夺回荆州六郡不成问题。
关羽驻守麦城,孤城一座,内缺粮草,外无救兵,傷员药品奇缺,军心极为不稳。只能逃亡西川,速归刘备,以求东山再起。
在西去路线上有三种选择。因樊城到江陵一线的西部,全是崇山峻岭,仅有两条路通往蜀汉控制地,房陵(关羽不知房陵已被东吴占领,切断)或上庸。
第一条路,是大路。沿漳河西上,从麦城北返,经当阳、大林(今当阳市陈院乡北境),过阜山(今房县南),可达上庸。这是公元前611年戎人伐楚的路线。路程近,是奔向西川的捷径。曹军不会设阻,因与曹魏接壤,东吴也不会派军埋伏。只是关羽不知曹军已然收军的举动。
第二条路,利用水军逆流西上。关羽有水军优势。
第三条路,沿沮河西上。经章乡、夹石,可达房陵、上庸。道路崎岖不平,《三国演义》表达为“沿临沮小路而来”。是符合历史的。
东吴算定关羽会由临沮小路投西川,并设下埋伏。由于线路选择有误,以致中吴圈套,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关羽选择路线时,应提前派人打探,由于仓促决策,终误大事。悲哉!
四、关羽被擒俘研究之四--关羽父子大义归天细节
关公文化的核心是关公精神,关公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精忠报国,大义归天。这是关羽最被后人称道、最光彩悲壮的历史事实。因之,弄清楚关羽被擒俘遇害过程、本质,对于认识关羽的精神世界至关重要。
关羽带领军队困守麦城达一个月左右,城内粮草困乏,外无救兵,惟一的办法就是奔向西川,速归刘备。虽然关羽爱兵,面对远离家乡的前景,部队又发生了两次减员。
第一次,发生在麦城出发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史料有冲突矛盾,不是仅剩十余骑。这次减员,是关羽体恤下情,善待卒伍的典型举动。应该是从麦城突围出来前发生的。解散了朝夕相处的部属,所谓“皆”字,可理解为大部分将领士,因还有下文。
第二次,发生在临沮。关羽军队所剩卫队沿临沮小路西行。据有关资料载,孙权、吕蒙布置了三道防线截击关羽。 第一道防线是朱然,在麦城西北黄林岗。
第二道防线在九子山、锦屏山和分水岭一带。由潘璋率兵堵截;关羽率关平、赵累等冲过第二道防线时,发生部队哗变。《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载,“会权寻至,羽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在漳乡时剩下的军队几乎全部投降了东吴,仅剩十余骑。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山高林密,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加之晚上行军,人困马乏,颠簸前行。
第三道防线是马忠在夹石。在夹石,这里是一个三叉路口,山峰陡峭,奇峰绝壁,两侧山上古木参天,葛藤缠绕,遮天蔽日,谷曲幽深,溪水湍急。现称罗汉峪,属于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余家畈村地界,东距远安县城70 里,遇到马忠率军埋伏。《三国志.吴书.潘璋传》载,“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擒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三国演义》讲,在夹石,关羽被绊马索绊倒而被擒。错!关羽十几骑在夹石遇堵截是实。并发生激烈交锋。而被擒地在章乡。原因如下:
其一,此地俗称回马坡。清同治年七年【公元1868年】后人在此紧贴山崖临水勒碑建亭,记载这千古恨事。亭里碑刻写道:“呜呼!此乃关圣帝君由临沮入蜀,遇吴回马之处也。”即关羽经过惨烈博杀,身负重伤,回马东奔之地。
其二,元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关公铸宝刀两口。上铭有“万人”二字。最后“惜刀投水”!原先大惑不解,何以一代战神会仍刀束手就擒呢?主要原因是傷势过重,无法使用兵器,无奈之下将宝刀投入路边沮水之中。跑出110里,在章乡一带,即两个小时后,终因失血过多,落马被擒。
其三,关羽被擒地。《三国志》中,《吴主传》、《吕蒙传》均称“获羽及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西至章乡,……即父子俱获。”而《关羽传》、《潘璋传》、《朱然传》均表述为临沮,盖宏指,因为章乡属临沮县。
关羽父子被害地点。
依《三国志》,当时孙权住江陵,离临沮章乡二、三百里。如按《三国演义》说,把关羽父子等押解江陵,然后斩首。但关羽墓却在今当阳县城,即古章乡。难道是押解到江陵,斩首后再归葬章乡,于情于理不合。据三国文化专家盛巽昌分析,孙权作为一位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绝不会对关系吴、蜀关系的重要人物贸然行事。应该是潘璋肆意害死关羽。《水经注.漳水》载,“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可以推理,马忠俘获关羽父子等后献与潘璋,潘璋在向孙权发文秉报后,未等批复,因种种原因,如,傷重而薨,言语冲突,挟私报复等等,将关羽父子等杀死的。潘璋此人,据《潘璋传》讲,“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不过,《水经注》把古漳澨误以为章乡。从“乃走麦城,西至章乡。”则章乡在麦城西无疑。因此,关羽父子等,被擒、斩应为临沮之章乡,而不是当阳县之漳澨。
关羽被害后,他的躯体安葬在古章乡地,即今当阳县城关陵。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始在墓前建祭祀亭。以后各朝都续有增建。殿门有清同治帝御笔金匾:“威震华夏”。
资料来源:田福生提供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