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三国演义》的泰国化——翻译篇


形似神异

                                    ——《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

 

   

金勇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9453-6

 

关于洪版《三国》译本与罗贯中《三国演义》原著在文本上的差异,历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在。许多泰国学者从形式内容到语言文字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洪版《三国》保留了《三国演义》的散文体形式,但是在内容和结构上做了大量的取舍。

 

   

部分泰文《三国》版本书影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 旧版)
 

首先,《三国演义》原文中大量的韵文诗词被删去。《三国演义》全书有近200首诗词,但在洪版《三国》里绝大部分都删去不译,甚至连那首著名的开篇诗词《临江仙》也一并删去,只保留了对情节推动较为重要的11首,并进行了意译。

其次,洪版《三国》重新调整和划分了章节,也使全书的篇幅缩水。《三国演义》原著全本共120回,而洪版《三国》却仅有87章,篇幅明显缩减,除了因为删掉了后半部分数段大战的内容外,还因为洪版《三国》重新划分了章回。洪版《三国》把一个较为明确、完整的情节提取出来划分为一个章节,并且舍弃了原著的章回题目。因此,洪版《三国》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容极不平衡,内容少的章节仅有10页左右篇幅,而某些内容较多的章节甚至长达50多页,《三国演义》原著中多个章回在洪版《三国》中被压缩编入到一个章节中。

最后,洪版《三国》简化了《三国演义》的一些艺术化处理的手法。《三国演义》原著中人物的出场有很多艺术化的处理方式,通过各种技巧性、迂回式的方式出场亮相,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但在洪版《三国》中这种艺术化的出场方式都被简化掉了,代之以叙事者直接介绍人物的来龙去脉。这是文学审美习惯的不同。中国人认为迂回式的表达是文学写作的艺术技巧,而在泰国人看来却是艰涩难懂,直白表述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

正因为洪版《三国》存在这些问题,便有了许多泰文《三国》新译本的不断推出,由此便引出版本之争。

《新译〈三国〉》

 

   

部分泰文《三国》版本书影

(新译《三国》(万崴版))
 

1977年,万崴·帕塔诺泰推出了《新译〈三国〉》。万崴·帕塔诺泰在中国待了整整10年,整个少年求学时代都是在中国度过的,还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因此是个十足的中国通,中文水平很高。在华学习期间,万崴第一次读到《三国演义》中文原著,深为罗贯中的文学才华所折服,他在《新译<三国>》的前言中说道:<!--三国-->

很遗憾,在第一次翻译(《三国》)的时候有不少不足和遗漏,从翻译使用的语词,到人名、地名、文化、俗谚成语以及行文方面,与原文作者的作品对照都有错漏。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无法欣赏到其应有的味道,差距不小。

与洪版《三国》相比,万崴的新译版本的确更加忠实于《三国演义》原著。在回目上,万崴版完全对应120回的中文原著,章回标题也都尽力译出;在内容上,万崴几乎毫无遗漏地翻译了每一处细节内容,连被洪版删去的大段诗文,他都进行了补译;译文中若出现洪版未译、且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泰国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万崴会添加脚注详细说明;在译文中如果出现和洪版译文有明显出入的地方,万崴会将洪版译文放到脚注之中标注出来,以示对比;在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上,万崴照顾到泰国老读者的习惯,多数主要人名和地名仍然沿用洪版翻译时按照闽方言发音的译音,只对一些不太重要或影响到译文表达的专有名词,才按照普通话的发音音译过来。

《批注版全本〈三国〉》

2001年,威瓦·巴查冷威推出了一本泰文《三国》全译本:《批注版全本〈三国〉》。威瓦·巴查冷威是一位华裔,华文名叫马鼎文,他在20岁那年读到《三国演义》中文原著,才发现洪版译文有诸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又被后来的书籍不断重复,因为许多后续衍生版本都是以洪版译文为“元文本”的。他遂萌生了重译《三国演义》的想法。威瓦版本在万崴版本基础之上,把对译文忠实性的追求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强调这个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完整”。该版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增加了金圣叹所作的序,模仿中文书眉批的方式添加金圣叹的批注;

2、译出所有诗文,并请专家帮忙润色;

3、添加多项脚注,帮助不谙中国文化的读者理解;

4、添加中国文人和威瓦本人的品评和理解;

5、对照昭帕耶帕康(洪)版制作了完整的人名、地名对照表,并添加其在中文语境中的意义。

“甘拉雅医生版《三国》”

 

   

部分泰文《三国》版本书影

(完整版《三国》(甘拉雅版))
 

2013年,译者甘拉雅·素攀瓦尼又推出一个全译本,因为作者甘拉雅也是一位医生,因此该书也被称作“甘拉雅医生版《三国》”。

甘拉雅也同样关注《三国演义》翻译中的忠实问题,并且在之前两个新译本之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特征:

1、甘拉雅同样对应罗贯中《三国演义》翻译了120回,在内容上十分完整。

2、在译名上,甘拉雅并未制作人名地名对译表,而是首次在全译本的译文中,按照普通话发音来音译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同时为了照顾老读者,在译名后面加括号标注基于闽方言的旧译。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泰文《三国》重写作者选择按照普通话发音去翻译《三国》的人名和地名。

3、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甘拉雅虽然没有采取威瓦的眉批脚注的方式,但是也想了其他办法。如直接在行文中即时插入解说内容,并用加深的底纹背景以示与正文的区别;此外,每套书还附上一本小册子,以问答的形式解释了115个与《三国演义》的人物、情节以及中国文化相关的疑问,便于读者提前掌握故事的文化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梗概。

4、在译文中,甘拉雅采取了绝对“异化”的翻译方式,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力争达到字字对译的程度。例如“人马”一词,意为军队或兵力,一般意译为“thahan(部队)”,但甘拉雅则字字对译为“khon(人)ma(马)”。在这一点上,前三个译本无论哪一个都没有达到这种“忠实”程度。

翻译的准确性与泰文《三国》的传播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洪版《三国》翻译中的“不忠实”非但没有对其在泰国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成就了其在泰国的流行与泰国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如此一来,最为万崴·帕塔诺泰、威瓦·巴查冷威和甘拉雅·素攀瓦尼这三位新译者看重的“忠实原著”的意义和重要性就被大大削弱了。作为新译本的作者,万崴、威瓦和甘拉雅在最大程度上放弃了作为重写作者在文本创造上的主体性,他们希望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以呈现原著的本初样貌。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绝对的“价值无涉”只能存在于理想中,译者所处的社会和拥有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干涉”译者的行动,这种干涉甚至可能是强制性的,连译者本人都难以觉察到。

虽然万崴版、威瓦版和甘拉雅版译本在影响力上与洪版相距甚远,也难以企及洪版译本的经典高度,但是它们在泰国还是有一定的接受度的。新译本中突出强调的译文的忠实性对于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满足那些不谙熟中文的泰文《三国》研究学者们的需要。在这三个新译版本中,万崴的版本出现相对较早,因此常常被用来作为学术研究参考资料来和洪版《三国》进行对比研究,如颂巴·詹陀拉翁的重要研究《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的政治意义》就使用了万崴的译本来和洪版译本进行比照,从而发现了洪版《三国》文本中的诸多“错译”所蕴藏的政治涵义。<!--三国-->

(本文摘自本书“前言”,题目为编者所拟。)

金 勇

 

   金 勇

 

朝鲜族,1979年,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副教授,专事泰国及东南亚的民俗文化和社会历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著有《泰国民间文学》《泰-汉语音译规范研究》(合著)《泰国史纲》(合著),译著《泰国文化艺术》(合译)等。

本文来源:北大外文学堂

 

     

  资料来源:搜狐网  

  转载时间:2021年07月22日  

  转载网址:https://www.sohu.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